人民网北京10月15日电 (记者刘旭霞)生物多样性既包含物种之间的丰富差异,也涵盖同一物种内部的多元类型。在农业领域,推动玉米、小麦等作物多样化品种的培育,对保障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种质资源库负责人阿尔贝托·沙塞涅在接受人民网专访时指出,拉美国家和中国在利用先进技术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方面合作潜力巨大,当前正是深化双方合作的宝贵时机。
阿尔贝托表示,小农户是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力量,他们需要借助适用技术提高作物产量。通过推广适用于小规模耕地的农业机械,不仅有助于增产,也能促进土壤可持续管理。先进技术的应用,为兼顾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农业增产提供了可行路径。
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成立于1966年,是国际农业研究协商小组下属16个国际农业研究中心之一,是一个非营利的国际农业研究和培训机构。总部设在墨西哥的埃尔·巴丹。该中心以农业科技为依托,致力于应对人类未来面临的粮食与环境挑战。阿尔贝托介绍,目前全球近50%的玉米和约70%的小麦品种,均源自该中心的种质资源。
阿尔贝托指出,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与合作伙伴共同推动的农业科技正惠及全球。该中心在玉米育种方面的创新成果,为农民和消费者培育出兼具气候适应性与营养强化特性的新品种。中心还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双单倍体技术、针对玉米致死性坏死病(MLN)等特定病原体和草地贪夜蛾等病虫害的选育站纳入其全球玉米遗传改良项目中,并持续优化相关流程。
在玉米与小麦科研中,人工智能正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阿尔贝托说,借助深度学习等机器学习工具,研究人员能够更好地解析作物适应性的复杂机制,从而建立更精准的数据驱动育种模型,实现对复杂性状的高效选育。
随着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不断进步,作物病害监测、预警与防控手段也迎来新的突破。阿尔贝托介绍,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长期与融合农业技术与人工智能研究的PlantVillage平台合作,共同研发针对锈病、麦瘟病等小麦重大病害的先进诊断方法。目前,在小麦病害自动识别领域已取得显著进展,图像分割与拼接等前沿技术的引入,有望推动诊断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
阿尔贝托·沙塞涅(中)与中国学生合影。受访者供图
谈及与中国的务实合作,阿尔贝托表示,自1974年起,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便与中国多家农业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展种质资源的引进与交换,共同选育适宜中国种植的优良品种。1997年,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中国办事处成立。2016年,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获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过去50多年来,这一合作为中国小麦增产累计达1000万吨以上,我中心提供的种质资源在华推广面积已超100万公顷。在玉米、小麦等农作物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双方进一步深化合作正迎来重要机遇。”阿尔贝托说。
中国辽宁省被誉为“玉米之乡”,是玉米生长的理想区域之一。2024年,阿尔贝托应邀赴辽宁对多家科研院所和高校进行实地考察,对中国在农业科研与产业融合方面的成果印象深刻。
“辽宁的科研团队组织有序、目标长远,不仅注重农业生产,更推动农业与工业深度融合,对玉米等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有效提升了附加值。当地生产的玉米不仅可供鲜食,还加工成各类产品,供应本地、区域市场乃至国际市场。”阿尔贝托表示。
展望未来,阿尔贝托期待与中国在联合育种、人才培养与技术升级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期待更多中国青年科研人员赴墨西哥交流学习。来自中国的合作伙伴对中心种质资源库和玉米多样性保护表现出浓厚兴趣,阿尔贝托希望这种兴趣尽早能够转化为双方具体的合作协议。“我们愿与中国同行一道,为全球粮食安全和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更大贡献。”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