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亲领着我上山放山,第一次去的时候我才9岁。”回忆起童年时光,汪太东脸上满是笑容,“那回可发财了!我们9个人一起上山,竟然挖到一片野山参。”他笑着说,“他们分给我一半,每人90元,我得了45元——在那时,这可是一笔大钱,把我高兴坏了!”正是这段经历,在他心中悄悄种下了一颗“人参种子”。
林下山参。人民网 邱茜摄
如今,汪太东是通化市东昌区左安村一位有着二十多年经验的林下山参种植户。对他而言,每一株人参都需用爱心去呵护。“没有真心对待,它们怎么可能平安生长这么多年?不然早就被刨出来卖掉了。”在大自然中种参,他们始终遵循“挑大的挖,留小的继续长”的可持续方式。
通化市东昌区林下山参种植户汪太东在参地巡山。 人民网 邱茜摄
在通化,像汪太东这样种植林下山参的农户并不少见。由于产业前景广阔,许多人都希望通过这份人参产业增加收入。他们坚持让人参在纯野生环境下自然生长,因此采挖出的林下山参品质可与野山参相媲美。汪太东指着一棵倒了的大树下的一株人参介绍道:“你看,这棵就是在自然落种环境下长大的,旁边还有一棵小的——都是自然繁衍出来的。”
看护参地是种植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以往,年年需人工巡山,防盗和管理压力很大。令他欣慰的是,政府近年来安装了电子围栏系统,极大减轻了管护负担。“自从今年春天装上监控,一颗参都没丢过——他们一看有监控,根本不敢进来。”汪太东高兴地说,“政府装的这些电子设备,真是帮了我们大忙。”
通化市东昌区左安村林下山参种植基地外的监控。人民网 邱茜摄
据了解,通化市已在吉林省率先完成宜参林地全面普查,并将10.1万亩林下山参种植基地的人参生长数据、土壤及水质等溯源信息全部接入数字化平台。通过建立电子围栏、视频监控、GPS定位、数字溯源和数字化平台“五位一体”的赋能体系,实现了每块参地“地理坐标可追溯、土壤环境可监测、生长过程可监控”。这一举措使林下山参种植标准化率提升,优质参占比提高,破解了“人参卖成萝卜价”的困局。
如今,通化市正持续推进人参产业朝着“标准化、科技化、品牌化、协同化”方向发展,不断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为全市经济社会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赵瞳、邱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