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9月10日电(记者赵晓霞)9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饶权在会上表示,我国文物资源家底基本摸清,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76.7万处“三普”登记文物全部完成复查,新发现文物数量超过13万处。
“实现两个全覆盖,即从类型上看,文物六大类63个细类新发现全覆盖;从区域上看,全国所有县级普查单元新发现全覆盖。在古城古镇古街、古代石刻、工业遗产、文化设施、文化景观、边境调查等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取得一批重要发现。”饶权说。
据饶权介绍,我国文物保护状况全面改善,以文物资源为主干,有力支撑长城、大运河、长江、黄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各级财政文物保护专项经费持续投入,近2000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有力推进,1200余项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有效实施,37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集中连片保护。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解冰在会上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解冰介绍,“十四五”期间,圆明园石柱、丰邢叔簋等35批次、537件/套流失文物艺术品回归祖国。特别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帛书——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五行令》《攻守占》,在流失美国79年后回归祖国,是我国依托溯源及流转历史研究成果,针对国际公约无法适用的我国近代流失文物取得的成功案例。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首次纳入流失文物追索返还相关表述,加大流失文物追索工作中的跨部门协同力度。”解冰说,“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治理,与27国签署政府间防止文物非法进出境协定,联合18个国家发布《关于保护和返还殖民背景下流失或通过其他非正义、非道德方式获取之文物的青岛建议书》,扩大流失文物追索返还的‘同心圆’。2025年,我国还首次当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公约缔约国大会主席国,为流失文物追索返还赢得了更加广阔的国际空间。”
解冰表示,流失文物追索返还涉及国际政治、法律、历史、文化、民族情感等多重因素,是一项具有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的工作,现已完成的追索工作中,最长的一项耗时25年。
下一篇:食品标签信息“可听可播可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