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8月21日电 (记者李博)村民房前屋后坑塘、沟渠水质如何,每家每户生活废水能否有效处理,食物残余和枯枝烂叶等垃圾是否能够及时收运?
北京市域面积约1.64万平方公里,其中乡村地区占比达80%,约为1.3万平方公里,是市域空间重要组成部分。“打造美丽乡村,不仅是乡村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建设美丽北京的关键一环。”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土壤生态环境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十四五”时期,北京市聚焦村民身边的急难愁盼,新增完成804个行政村环境整治,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提高了群众生活质量。
行政村生活垃圾基本得到有效处理
“十四五”时期,北京市全面落实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生态环境、农业农村、水务、城市管理等多部门协同,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小微水体整治、生活垃圾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系统推进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切实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状况,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小微水体“长治久清”。北京市生态环境部门利用卫星遥感监测农村水体,及时发现水质发黑发臭、岸边垃圾堆存等问题线索,按图索骥进行现场核查,对问题水体开展治理。还将农村水体纳入河湖水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巡查检查范围,形成了“查、治、管”一体推进的闭环管理机制。
生活污水“分类施策”。北京市根据人口规模、地理位置、污水排放量等,确定了污水治理三种主要模式,对于规模较大、污水量较多的村庄,建设污水收集管网和污水处理厂站,实现集中收集和处理;在以散户为主的村庄,三格厕清掏资源化利用,既能解决污水问题,又能将粪污转化为肥料实现变废为宝;对于规模适中的村庄,小型一体化设施可就近高效解决治理需求。
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北京市印发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指引,强化村庄日常保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不断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置体系,完善运行维护长效机制,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质量和水平。目前,北京市各行政村生活垃圾基本得到有效处理。
垃圾坑蝶变主题公园
走进位于北京通州区永乐店镇的老槐庄村,一条笔直的村中主干道贯穿南北,道路硬化全覆盖,路两旁是配套绿化带与景观小品。据村民讲,以前村里的道路泥泞不堪,特别是村南头有一个满是垃圾和污水的大坑,成为乡亲们的一块心病。
主题公园修建前。受访方供图
改造后的主题公园。人民网记者 李博摄
如今,垃圾坑已变身集休闲、运动、亲子等功能于一身的食用菌主题公园,布置了木桥、凉亭、长廊、广场等。几个村民正在公园里遛弯,他们说公园还会不定期举办文化活动,十分热闹。
在通州台湖镇唐大庄村,2021年起启动美丽乡村补短板工程,完成街道铺装、雨污分离、户厕提升等基础改造,让村庄主干道告别泥泞,提升了村容村貌“颜值”。
该村生活与公共设施100%使用节水器具,农田采用喷灌微灌节水超30%,绿化使用再生水。村子还建设雨水收集设施,年回收雨水约7.3万立方米,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污水全收集处理,中水年利用约3.13万立方米。村塘等小微水体由专人管护,定期清淤保洁。
培育生态农场122家
农业全面绿色转型方面,北京积极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全市共培育生态农场122家,集成应用田菁轮作等12项绿色生态技术,建立绿色生产技术示范点35个。密云绿火、大兴老宋西瓜、喜庆民丰等18家农场被培育为国家级生态农场。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生态建设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去年秸秆理论资源量61.7万吨,可收集资源量54.4万吨,综合利用量达54.2万吨,综合利用率99.7%,基本实现全量化利用。同时发展种养循环农业,去年示范推广池塘生态养殖及用药减量行动等,规模超2000亩。
在地膜(农田白色污染)污染防治领域,北京市有序示范全生物降解地膜技术,2022-2025年期间累计示范推广面积达2.6万亩,覆盖11个涉农区51个乡镇,惠及173家经营主体。去年通过以旧换新的方式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兑换935吨,集成前茬采收与后茬施肥等配套技术,大力推广“一膜两用”技术,提升了农膜利用效率。建立起“政府+回收企业+网点+农户”的回收体系,去年共建立回收网点209个,回收废旧农膜2852吨,农膜回收率达到93%,回收的废旧农膜实现了循环再利用。
接下来,北京市将持续贯彻落实《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统筹乡村全面振兴与生态环境保护,厚植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用良好生态带动农业兴、农村美、农民富。
下一篇:2025年上半年石景山地区生产总值696.6亿元 增速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