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8月22日电 (记者鲍聪颖)8月21日,记者在“一把手发布·京华巡礼”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今年上半年,北京市石景山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96.6亿元、同比增长7.6%,增速居中心城区第一。
会上,石景山区委副书记、区长万隆介绍,“十四五”以来,石景山区立足国家级产业转型发展示范区、绿色低碳的首都西部综合服务区、山水文化融合的生态宜居示范区的“三区定位”,深入实施城市更新和产业转型“两大战略”,统筹做好城园融合、产业融合、山水文化融合、治理力量融合“四篇文章”,经济社会发展韧性与活力显著增强。“十四五”以来,地区生产总值一年一个百亿台阶,从2020年的973.8亿元增加至2024年的1312.9亿元。2021至2024年,石景山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近1800亿元、占全市投资总量的5.2%;2021至2023年,连续三年地均投资强度全市第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速7.7%,居中心城区第一。今年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96.6亿元、同比增长7.6%,增速居中心城区第一。
接续实施两轮高精尖产业行动计划
万隆表示,石景山区把产业转型作为该区经济工作的战略支撑,接续实施了两轮高精尖产业行动计划,推动产业体系由“1+3+1”(以现代金融业为战略主导,以数字创意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业为支撑、以商务服务业为配套的“1+3+1”高精尖产业体系)向“2+4+4”(以信息技术和现代金融两个千亿级产业为主导,以科幻、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虚拟现实等新兴产业为特色,前瞻布局未来信息、未来制造、未来健康、未来空间等未来产业,加快形成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未来产业梯次发展的“2+4+4”现代化产业体系)迭代升级,构建“主导+特色+未来”梯次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二三产业占比由从7:3到1:9的反转。
主导产业不断巩固,信息技术和现代金融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六成。信息技术产业引领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全市首个数字人民币综合性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7.4%;现代金融形成了光大、华夏、邮储信用卡中心和阳光消费金融“三卡+消金”的发展格局。
特色产业加速壮大,我们深耕科幻、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虚拟现实四个特色产业,通过构建“政策保障+平台支撑+生态优化”的创新体系,实现创新资源从“分散”到“集聚”的转变,四个特色产业年收入达到1300亿元。
全力建设京西科技创新强磁场
“十四五”时期,石景山区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以产业重塑助力区域转型,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力促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石景山区委常委、副区长李文化介绍,石景山区将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作为五子联动的首要一“子”,全力建设京西科技创新强磁场。“十四五”时期,石景山区获国家科学技术奖7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59项,建成共性技术平台14个。注重龙头企业引领,依托中国电科等“创新国家队”,实现系统仿真等前沿技术论证和体系化创新;依托抖音等龙头企业和首钢等市属国企“创新先锋队”,加强智能感知等关键技术攻关。实施中小企业伙伴成长计划,出台独角兽企业等专项支持政策,建立以国家级“小巨人”为引领、市级专精特新企业为主力、创新型中小企业为后备的梯次发展格局。
石景山区将中关村石景山园作为全区产业转型的主阵地和主战场,加快建设高品质特色化园区。2024年,中关村石景山园实现收入4600亿元、较2020年增长45.2%,空间布局持续优化,将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等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京西八大厂”等特色空间纳入中关村石景山园布局,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面积拓展至14.4平方公里,增设1个省级高新区,形成“一核心、两组团、五个特色园区”发展格局。
此外,石景山区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成为全市“一超多强”布局的重要支撑;科幻产业集聚区成为全市“一核多点”布局中的“一核”;北京银行保险产业园纳入全市“两区”建设重点园区,中国电科智能科技园揭牌国家级引才引智示范基地;中关村工业互联网产业园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关村虚拟现实产业园建设全市虚拟现实产业组团核心承载地。
106个、551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完工
石景山区副区长曹世辉介绍,石景山区在“十四五”期间,深入实施城市更新和产业转型“两大战略”,统筹实施481个城市更新项目,带动投资超900亿元;坚持开展老旧小区改造,提前完成楼本体改造任务;坚持实施五大棚改,惠及14200余户居民;坚持推进老旧厂房更新,首钢园成为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2024年游客量达到1300万人次。
老厂区方面,首特钢转变为涵盖“办公+研发”的科技园区,北重厂转变为科技文化产业园。老旧小区方面,106个、551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楼本体改造全部完工,实现“五年任务、四年完成”,特别是全区老旧小区上下水改造率达到了93%,老楼加梯竣工总量达到173部,利用超长期国债支持,更新219部住宅老旧电梯。“我们还争取了国债资金支持,启动永定河卢三段堤防工程建设,永定河畔百年麻峪村搬迁实现了破题。”曹世辉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