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内蒙古活动日”开幕,一段跨越30年的重逢故事成为开幕式上最动人的插曲。
当天,日本世博协会国际局执行主任永野光在致辞中深情回忆起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南京大学留学期间与中国好友苏莉的珍贵情谊,并委托内蒙古有关方面帮助寻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工作人员第一时间与现居通辽市的自治区作家协会副主席苏莉取得联系。在中日两国观众的共同见证下,两位老友现场视频连线,远隔千里互致问候,并约定很快在中国相见。
“远隔重洋,我以为我们再也没有机会相见了。”看到视频里昔日老友不停地抹眼泪,30多年前相处的一幕幕又浮现在苏莉眼前。
1989年,在南京大学求学的苏莉结识了日本留学生永野光等3人。20岁出头的年纪,志趣相投的他们很快就成为好朋友。他们相互学习彼此的语言,了解彼此的文化。假期过后,苏莉总是从内蒙古老家带来羊腿、饺子、奶豆腐与大家分享。“那时候学校为留学生宿舍的走廊里配备了煤气炉灶,大家经常聚在一起做各种美食,然后一起品尝、喝酒、唱歌、讲故事、互诉思乡之情。”
说着,苏莉翻出了定格他们友谊瞬间的黑白照片。照片中,一群心怀理想的年轻人,跨越民族和国界,一起品尝中国美食、交流情感,“1989年”的水印标注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却无法阻隔深厚的情谊。在往后无数的时光中,苏莉都为这段年少时毫无保留的友谊、愉快的人生经历感到庆幸。
短短一年多的相处,永野光和几个留学生朋友已经能够用较为流畅的汉语沟通。永野光的生日是在6月,那也是他们分别的日子,在因整理归国行囊而凌乱空荡的宿舍里,大家举行了最后的告别聚会。苏莉还记得分别时,永野光掩面而泣的画面。
分别后的十多年里,永野光每年都会给苏莉寄来用汉语书写的贺卡,汇报自己找到工作了、结婚了……有时还会在明信片上印上自己的照片。那时候互联网和手机没有像今天这样普及,因工作、生活的城市变动,二人就此失去了联系。“本以为一别就是永远,没想到今天能通过这样的方式再度重逢!”说到动情处,苏莉眼眶湿润。
苏莉讲述着,拿出了她一直珍藏着的一幅小画,那是当年分别时3个日本女孩中一名叫幸子的送给她的留念。回内蒙古后,她特意找人将画裱装起来。往后的30多年里,无论工作变动、数次搬家,苏莉一直将它带在身边。如今,这幅小画已经褪色,但那些被时光晕染的记忆反而更加清晰。
视频通话后,苏莉和永野光互相加了微信,互诉衷肠。
世博会上的这场相逢,不仅联结起跨越30年的深厚情谊,更成为中日民间友好从历史延续至未来的生动注脚。(记者 霍晓庆)
下一篇:“体旅CP”带火假日消费新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