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正批量复制“4小时产业圈”

[field:title/]
用于2-3-4-5G网络的伪基站设备,我司拥有22年专业定制生产全球短信基站的生产厂家,可按需定制,满足各行各业的活动营销需求,目前已合作马来西亚、泰国、越南、菲律宾、柬埔寨、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阿联酋、巴西、非洲等30余国家,一次购买,即可享短信终身免费服务。本产品不出售中国大陆地区!!!

  • 2運營商全頻覆蓋
  • 1300W高功率主機
  • 隱藏式鯊魚鰭天線
  • 24/7科技線上支持
  • 大容量戶車載電池
  • 3000W高功率逆變器
  • 雙清包稅包郵跨國配送
  • 三方工作安排
  • 支持任意国家短信代發測試

日前连开3场高规格产业大会,集群式发展赋能具身智能等先进制造业

长三角正批量复制“4小时产业圈”

随着硬连接网络不断织密,“4小时产业圈”有望进一步缩短至2小时

从上半年经济数据看三省一市互补性

上海 先导产业领先明显

■三大先导产业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9.1%

江苏 高端制造表现突出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4%,装备制造业贡献率超七成

浙江 数字贸易独领风骚

■数字贸易额实现4150亿元,同比增长13.2%

安徽 深耕高新技术领域

■信息、专业技术、研发与设计等服务业投资高速增长

国庆节前的短短10天内,长三角地区连开3场高规格产业大会——9月20日—29日,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第25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第四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分别在合肥、上海、杭州召开。

逛完展会现场,记者愈发感受到,原本分散在长三角各地的产业,正在“串珠成链”,将汽车行业“4小时产业圈”扩大至具身智能等先进制造业,合力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扩大集群优势

新能源汽车,特别是智能网联汽车,在这三场产业大会上都占据重要一席。事实上,谈及长三角产业链,汽车是绕不开的话题,尤其是“4小时产业圈”早已成为长三角的金字招牌。

随着具身智能产业的快速迭代,今年的工博会和数贸会等会场上,记者发现“4小时产业圈”的集群优势,正从汽车行业复制到机器人行业中。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长三角工业机器人出口额20.5亿元,占据全国半壁江山。其中浙江、安徽产量增长近一倍,而上海手术机器人出口增长高达2.3倍,占全国出口量逾80%。

工博会现场,上海新时达展示了多款具身智能产品,还宣布了“AI+Robot”的转型方案。记者了解到,新时达不少机器人便是“4小时产业圈”的产物,上海研发的控制器、浙江的伺服电机、江苏的减速器,以及安徽的壳体等,主要的零部件和材料均可实现长三角本地化采购。

现场多位具身智能专家均表示,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本地制造和系统集成等关键要素齐聚长三角地区,形成了国内企业和外资巨头良性竞争的局面。同时,上海各大高校及张江产业园等联创模式,也有助于具身智能快速实现从校园到工厂的转化。

强化“链主”领头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起源于上海松江,在2017年拓展至嘉兴和杭州,随着长三角高铁网络不断织密,目前G60科创走廊已从高速公路时代迈入高铁时代。”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规划展示馆负责人告诉记者,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覆盖金华、苏州、宣城等沪苏浙皖九个产业城市,原本需要4小时的公路行程,如今仅需2小时高铁即可。这意味着,“4小时产业圈”有望进一步缩短至2小时。

在数贸会现场,记者看到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重点展示了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图谱,其中上百家企业名单颇为震撼。“从这个图谱不难看出,长三角地区从算力算法出发,经过智能产品的研发,最终拓展至智能应用领域。此外,还涉及了AI与工业、医疗及服务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在该负责人的展示中,库卡机器人、蚂蚁数科等上海企业在产业图谱中担当着“链主”角色。

位于上海临港的RT-Thread睿赛德是国产嵌入式操作系统的“隐形冠军”,全球累计装机设备超25亿台。RT-Thread睿赛德创始人兼CEO熊谱翔表示,中国制造业要实现换道超车,必须构建以自主操作系统为纽带的协同生态,要推动IP、芯片、硬件、软件、应用全链条的深度融合。在这方面,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产业具备汽车、机器人、轨道交通等高端制造业的良好基础,更加责无旁贷。

“全球正处于具身智能大爆发的前夜,今年将迎来商用发展的拐点,最终成为继手机和汽车之后的‘下一代海量智能终端’。”智元机器人董事长兼CEO邓泰华表示,智元机器人刚启动首个专注具身智能产业链的创业加速计划,拟投入数十亿元,孵化50多个高潜力早期项目,在三年内打造千亿元级产业生态。这无疑有望强化上海在具身智能行业的“链主”地位。

9月24日,“长三角具身智能产业联合体”在工博会上宣告成立。上海市经信委介绍,上海正全力加快建设世界级具身智能产业集群,目前已经初步构建起了涵盖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本体制造、下游集成服务的完整链条。产业聚集效应日渐凸显,特别是在人工智能算法优化、机器人精准控制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环节,实现了创新突破,部分成果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繁荣共赢生态

在数贸会人工智能特色产业展区,一副巨大的Rokid(乐奇)AR眼镜颇为吸睛。“你戴上之后,只需要说出指令,眼镜就能识别面前物品,并以绿色字幕呈现在镜片上。”杭州灵伴科技工作人员叶子凌告诉记者,重量仅49克,却集成了摄像头、芯片、电池、麦克风、扬声器等,可以实现拍照、翻译、导航、听歌等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这副眼镜可以“看一下支付”,无须手机扫码,“看”着付款码说一声就能付钱。这一全球首创的功能,便是与总部在沪的支付宝合作的。双方后续还将继续拓展停车缴费、手机充值、水电燃气缴费等生活缴费以及语音打车、点餐等相关支付场景。

类似于Rokid眼镜“看一下支付”,“上海研发+长三角制造”“上海金融+长三角产业”等组合,在这三场行业大会中随处可见。

“长三角的产业图谱中,每个城市都各有特色,只有相互补齐短板,长三角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才能强且稳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规划展示馆负责人告诉记者,杭州、苏州等城市的AI算法较为突出,材料产业也十分出色,芜湖的机械本地制造有优势,合肥在科创领域近年来崭露头角。上海的集聚效应尤为明显,优秀的长三角企业都愿意将总部或研发中心设立在上海。另外,上海在金融行业的优势也能为长三角产业提供有利条件。因此,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上的企业意愿强烈,“朋友圈”也在不断扩容中。

从长三角今年上半年的经济数据不难看出,三省一市的优势产业各具特色,且能相互补位,具备良好的共赢生态。

比如,上海的先导产业领先优势明显,三大先导产业制造业产值上半年同比增长9.1%,其中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分别增长12.3%、11.7%。江苏的装备与数字化制造表现突出,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4%,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2%,贡献率达73.5%。浙江的数字贸易独领风骚,上半年数字贸易额实现4150亿元,同比增长13.2%。尝到科创甜头的安徽,继续在高新技术领域深耕,上半年信息服务业、专业技术服务业、研发与设计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55.9%、45.3%、94.8%。

“三省一市的产业格局差不多呈梯度发展,各有优劣。”工博会上,一名工业机器人行业专家告诉记者,在上海为技术策源地、苏浙皖承接转化的格局下,研发、制造、应用的区域协同链条仍有待进一步畅通,同质化竞争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

“面对具身智能这片广阔市场蓝海,单打独斗的小舢板模式已经过时。零和博弈难有未来,闭门造车难成其事,未来需从竞争主导转向合作共赢。”在浙江中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EO鲍嘉龙看来,具身智能机器人将重塑全球制造业和服务业,更需要产业界“劲往一处使”的合力。

(来源:解放日报 记者 查睿)



上一篇:解构“轻盈”!波司登泡芙系列亮相巴黎时装周

下一篇:支持中外企业深耕上海共享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