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零售药店相关上市公司相继公布了中期业绩,一些企业出现了营收利润双下滑的情况。与此同时,一些连锁药店变身社区“健康客厅”,迎来了经营的华丽转身。今年上半年的一项市场调查显示,消费者对药店服务的满意度达到了82%,比3年前提高了27个百分点。
零售药店冷暖温度的不同,折射出我国零售药店的时代变局。
过去15年,我国连锁药店实现跨越式发展。公开数据显示,2009年底,全国药店数量为38.14万家,药店市场规模突破1531亿元。截至2024年底,全国药店总数已突破68万家,平均每万人拥有4.6家药店。
客观地说,零售药店近几年遭遇经营上的压力,原因来自多个方面。从政策方面看,药品集采带来的药企利润率降低、谈判药双通道零差率、药店比价等因素,压缩了零售药店的利润空间。从市场方面看,随着门诊慢特病及门诊统筹人群覆盖范围日益扩大,零售药店的消费人群不断减少。从消费方式看,年轻人习惯了手机下单、快递送药,中老年人也被“在线问诊+医保在线支付”的便利吸引,传统药店的便利性优势正在瓦解。
新情况的出现,让传统零售药店意识到,必须变身才能图存。但变身不仅需要自我革新的勇气,更需要专业能力的升级、服务边界的拓展、商业模式的创新。
一家知名市场调查公司2024年的调查结果显示,63%的受访者去药店不仅为了买药,更希望获得健康咨询;78%的慢病人群需要“用药提醒+饮食指导+定期随访”的全周期服务;年轻妈妈们关注“儿童营养补充剂怎么选”,中年群体热衷“熬夜护肝茶怎么搭”,老年顾客则想知道“测血压的正确姿势”。这充分说明,人群的需求已经从“治病”变为“防病”,从“买药”变成“买服务”,消费者的新期待正演化成新的大健康产业浪潮。
零售药店作为大健康产业的一部分,在健康促进和营养保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既是守护公众健康的重要防线,也肩负着助力大众管理常见轻微病症、提高社会健康水平的重要责任。在目前基层卫生服务难以完全满足健康科普需求的情况下,打造社区的“健康客厅”,正成为零售药店发展的新机遇。零售药店已经开始重新定义自己的“社区角色”——不再是单一的药品“搬运工”,而是社区居民健康的“合伙人”。
近年来,重庆、广东等地药监局发布相关政策,引导零售药店提供保障用药、健康监测、康复咨询、慢病管理等服务,从而打造“药事服务”专业店。一些大型连锁零售药店也开始探索多样化经营模式,有的引入美妆、个护、母婴、功能食品、潮玩等悦己及养生品类,变身为药店+生活服务用品店;有的搭建“小毛病”管理专区,为患者提供疾病科普、用药指导等“一站式”健康管理服务。在武汉,一家药店将药师台改造成“小剧场”,药师开直播,讲季节养生,并列出相关药品保健品清单。药师的“知识资产”被放大,带动门店销售额提升。
长期来看,面对人口老龄化加剧和慢病高发等挑战,零售药店作为守护社区健康的前沿阵地,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推动常见轻微病症的科学管理,有效提升个人、家庭和社区的健康管理能力,助力降低医疗成本和社会负担、促进健康消费和经济增长,零售药店有能力担负起责任,变身“健康客厅”,为居民健康和行业发展再撑起一片广阔天空。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17日 1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