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长春10月16日电 (记者王海跃)日前,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落下帷幕,一则令人振奋的喜讯传来:来自长春数字科技职业学院的“巾帼工匠”何晓嫚,在竞争异常激烈的“轨道车辆技术” 项目中力挫群雄,一举夺魁,闪耀赛场。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是本届大赛新增的世界技能大赛选拔项目,不仅要求选手精通机械检修、电气维护等“硬核”技术,更对体能和毅力是极大的考验。而何晓嫚,正是闯入该项目全国决赛的选手中,那抹稀有而亮丽的“巾帼红”。
“轨道车辆技术”项目,是力量与精密的结合。参赛者需要像外科医生一样精准地诊断并修复车辆故障,又需要像大力士一样搬动沉重的部件、操作复杂的工具。从车钩拆装到转向架检修,从电气线路排故到控制系统调试,每一项都是对脑力和体力的双重极限挑战。
在这个传统上男性选手占绝对优势的领域,何晓嫚的脱颖而出,靠的绝不是运气。
训练基地里,最常看到她身影的地方就是实训车辆旁。沉重的车门,她每天反复开合数十次;精密的电路图,她研习到深夜……汗水常常模糊了护目镜,手上的茧子磨破了又长出新茧。正是这种近乎执着的坚持,让她真正体会到“工匠精神”的含义——把平凡的事情做到极致,就是非凡。
“很多人都问过我,一个女孩子为什么要选这么苦、这么累的项目。”何晓嫚说,“我从没觉得性别是界限。心细、手稳、有耐心,这些反而是我的优势。”
当金牌挂上脖颈的那一刻,何晓嫚的眼眶湿润了。
“临近比赛,我突然发起高烧,身体状态非常不好。站在赛场上时,只感到头晕目眩,浑身无力。但当我拿起那些熟悉的工具,触碰到日夜相伴的设备时,平日千百次训练所形成的肌肉记忆,便成为双手最可靠的支撑。后续的一系列操作,几乎是在一种本能的驱使下,精准而稳定地完成了,更以绝对优势夺得了金牌。”她激动地分享道,“赛后,教练和队友们都说我创造了奇迹。但我心里明白,这份看似偶然的成绩,背后是学校科学的训练体系,是教练们倾注的心血,是无数个日夜积累所沉淀下来的本能。”
和何晓嫚一样激动的,还有长春数字科技职业学院轨道车辆技术赛项指导教练赵禹淏。
“五年前,学校决定重点发展轨道车辆技术项目,并着手筹建训练基地时,我们几乎是从零开始。当时只有几台基础设备,如今学校建成拥有受电弓检修、客室车门调试、车辆空调、整车故障排查等四大实训区,完全对标世赛标准的国家级训练基地。”从一名普通教师到全国技能大赛银牌教练,赵禹淏和学校、学生共进步:“这枚金牌,是全省、全校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日趋成熟的有力证明。”
眼下,即将入冬的吉林温度骤降,长春数字科技职业学院内,勤学苦练的热情却依然高涨。“现在不仅我们的同学在备战明年的世界技能大赛,国际训练营还为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的世赛选手进行技能培训。”长春数字科技职业学院校长闻姝清介绍,这正是学校坚持“服务国家战略、深耕特色专业、培育卓越工匠”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