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增强市场流动性”“提升碳市场活力”,提升全国碳市场交易活跃度。
“碳市场活力主要体现在碳配额和金融产品的交易量、交易频率以及换手率等指标上,反映了碳市场整体的交易活跃度和流动性。”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严刚表示,“这对合理发现碳价、保障碳价的有效性及权威性至关重要。”
《意见》提出,通过建立配额储备和市场调节机制、丰富交易产品和扩展交易主体两方面,增强市场活力。
严刚认为,建立健全市场调控机制,可加快推行配额有偿拍卖,逐步建立起以总量控制为基础、免费和有偿相结合的配额分配机制。实现有偿分配一级市场和碳排放权交易二级市场同步发展,形成以配额拍卖机制为核心的市场调控体系。
他说,需要统筹发挥配额储备调节池、配额结转、配额抵销以及碳价触发和响应机制等手段的协同作用,及时平衡市场供需,增强企业参与交易的市场预期和信心。有效调控形成合理碳价水平、增加市场流动性,充分发挥全国碳市场的减排功能。
严刚建议,“发展碳金融产品,逐步引入符合条件的行业机构和金融机构参与交易,促进以现货为基础的碳交易产品创新,满足多方交易主体的套期保值、投资需求,来有效提高市场价格发现功能和流动性。”
为了更好地跟踪全球碳市场交易运行动态,日前,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碳中心开发了“全球碳价观察(CPW)”产品及数据平台。全球碳价观察(CPW)研究显示,通过碳交易,全国碳市场前两个履约周期总体减排成本降低约350亿元。碳市场活力对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以及合理发现碳价、保障碳价的有效性及权威性至关重要。
严刚认为,我国碳金融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应坚持循序渐进、分类推进的原则。
严刚与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碳中心团队均建议,近期重点推进成熟度较高的碳资产抵质押、碳回购等融资类产品,远期探索碳期货、碳指数等交易类和支持类产品。同时,引入多元化的市场参与主体,鼓励和支持碳金融创新产品多元化、市场化和规模化发展,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实习生刘艺璇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