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每生产3辆汽车,就有1辆来自顺义。日前,北京市“一把手发布·京华巡礼”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十四五”以来,顺义区重点围绕“新能源智能汽车、航空航天、第三代半导体、智能装备、医药健康”五大高端制造业,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工业产值年均增长8.2%,去年总量近2000亿元,稳居全市前三。
顺义区委副书记、区长崔小浩表示,“十四五”以来,顺义区GDP年均增长5.8%,去年总量达238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6.5%,3年跨越两个百亿元台阶,去年总量突破600亿元。今年上半年,GDP总量继续保持平原新城首位。
高端制造业集聚发展
崔小浩表示,在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布局方面,顺义区已集聚理想汽车、北京现代、奔驰新能源、北汽越野车4大整车企业,以及7大研发中心、150余家上下游企业。“十四五”以来,累计生产整车165万辆,产值3360亿元,年均增长13%。当前顺义区正在建设占地2500亩的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科技生态港(北京园区),着力构建“支撑京津冀、辐射带动全国”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格局。
在推动航空航天产业集聚发展方面,顺义区依托中航产业园和航天产业园,承接央企资源,服务国家战略,已拥有20余家航空航天重点企业,“十四五”以来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5%。特别是在飞机维修领域,发挥AMECO链主企业作用,带动20余家维修企业聚集,年工业产值达140亿元,占全国的近两成。今年,顺义区将推动北京航空发动机维修项目投产,打造罗罗全球维修网络的中国大陆首家、全球第四家遄达系列合资维修公司,填补我国高推力航空发动机维修领域空白。同时,作为国内航空服务企业数量最多、产业规模最大、发展层次最高的产业集聚地,顺义区拥有航空服务企业220余家,去年营收近2000亿元,较2020年增长86%。
在医药贸易领域,顺义区集聚了国药、上药等头部企业,以及默克、强生等多家国际药企中国贸易总部,医药贸易规模连续两年超千亿元,占全国的近1/3,其中疫苗进口占全国的95%。同时,建成了全国唯一的罕见病用药保障试点——罕见病药品保障先行区,打通了以“白名单”制度为核心的进口便利化通道,获批临床急需进口药品25个,与全球30余家跨国药企开展合作。医药制造领域,顺义区集聚了韩美、康仁堂等重点企业40余家,“十四五”以来工业产值年均增长8%,去年总量达120亿元。当前,顺义区正与北大口腔医院深化合作,推进建设国际口腔医疗器械创新转化基地,进一步完善产业生态,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口腔产业集聚区。
开放平台优势凸显
顺义区集聚外资企业950余家,开放发展优势明显。
崔小浩表示,顺义区正着力打造三大开放发展平台,其中首都机场临空经济区是我国临空经济的起源地,发展指数一直位居全国首位,去年园区企业营收超3500亿元,较2020年增长53%;天竺综保区是国内首家空港型综合保税区,在全国150个综保区绩效评估中排名前列;中德产业园是全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以“经济技术合作”为主题的国家级对德、对欧合作园区,集聚德资企业120余家,其中2021年园区获批以来新增企业数量占比50%以上。同时,顺义区导入世界隐形冠军峰会资源,成功举办两届中德(欧)隐形冠军论坛,形成近年来规模最大的德(欧)产业界访华代表团,开放发展能级进一步提升。
此外,顺义区还连续举办六届HICOOL全球创业者峰会暨创业大赛,为167个国家和地区的3.4万个项目、4.5万名创业者搭建了交流合作平台,成为国内乃至全球的一张创新创业金名片。今年的大赛更是亮点纷呈,项目数量与参赛人数首次实现“双破万”。10月份,2025年峰会将隆重开幕,全球创业者将共享盛典。
民生投入持续增加
崔小浩说,顺义区每年将财政支出的85%以上投入到民生领域。5年来,顺义区累计投入教育经费220亿元,新增学前学位1.1万个、中小学学位2万余个,与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北京市十一学校、中关村三小等9所重点名校开展合作办学,今年高考“本科录取率”、中考“高分段人数”均创近3年新高。友谊医院顺义院区实现开诊,区域医疗中心全面开工。近5年新增养老床位1857张、养老服务驿站和老年餐桌118家,累计服务老年人240万人次。
5年来,顺义区累计新增就业岗位17万个,连续13年获评“北京市充分就业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障待遇”较2020年提高17%,为困难群体发放补贴超12亿元。竣工保障性住房3.8万套,“公租房备案家庭总体保障率”达93.85%,排名全市第1,群众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
崔小浩表示,下一步,顺义区将紧紧围绕“平原新城看顺义”的目标要求,走前列、作示范,努力交出高质量发展精彩答卷。(本报记者 孟紫薇)
上一篇:自动驾驶成北京科技出海新名片
下一篇:北京科技创新环境全国居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