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22日至7月9日,我有幸通过厄瓜多尔政府与中国政府合作的“共同奖学金”项目,踏上了期盼已久的中国之旅。对我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次出国交流,更是一次梦想的实现。长期以来,中国在我心中就是“未来的国度”——一个以科技创新、经济腾飞和长远规划而闻名的国家。而当我真的走进这片土地时,中国带给我的感受远远超出了想象。
初到北京,我立刻被城市的秩序、干净的街道、守规矩的市民以及随处可见的科技应用所震撼。扫码支付、智慧出行、井然有序的公共服务,这些都验证了我对“中国式未来社会”的设想。更让我惊喜的是,在这样一座充满现代感的大都市里,传统文化依然鲜活,古老与现代并行不悖。
登上长城是我此行最震撼的时刻之一。亲眼站在这条延绵的巨龙之上,触摸那斑驳的砖石,心中油然而生的敬畏难以言表。这不仅是中国的象征,更是人类文明的奇迹。相比之下,颐和园带给我的是另一种宁静与诗意。湖水清澈,荷花盛开,亭台楼阁与自然浑然一体。让我意外的是,园中有不少身着传统服饰的游客,他们的优雅与色彩让人仿佛穿越了时光,置身于历史长河之中。现代都市与古老文明,就这样在一呼一吸之间实现了和谐共存。
在与专家学者交流的过程中,我愈发感受到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之处。最打动我的,是他们那种“着眼长远的战略规划”。中国的发展从不依赖偶然或临时起意,而是有一套跨越数十年的整体设计。每一项工程、每一项政策都体现出连贯性与执行力。在中国,我看到的是“说到做到”的连贯性。
另一点让我感触颇深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并不仅仅是高楼林立和科技繁荣,而是将“经济发展与社会包容”结合在一起。安全、稳定与民生,是支撑发展的基石。尤其让我敬佩的是,中国在短短几十年间让8亿人摆脱了贫困。这一成就并非单靠经济数字堆砌,而是通过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系统性措施,真正把人民放在了国家战略的中心。
站在中国大地上思考这些,我深切明白:脱贫并非不可能,只要有政治意志、政策延续和社会包容,拉美国家同样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对我所在的厄瓜多尔而言,这是一个明确的启示。
除了宏大的发展成就,我也沉醉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比如北京的丝绸市场和珍珠市场,那里人声鼎沸、色彩斑斓,商贩们热情幽默、精明干练。与他们讨价还价不仅充满乐趣,也让我感受到中国人骨子里的勤奋与智慧。起初我对“砍价”颇为拘谨,但在那几天的锻炼后,我竟然学会了灵活周旋,如今回到厄瓜多尔也能派上用场。
此行另一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是浙江省安吉县。安吉被称为绿色生态之城,既有现代化的设施,又保持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酷热的天气里,满眼青翠的竹林与清新的空气令人心旷神怡。安吉向我展示了什么叫“绿色发展”,也让我明白现代化并不意味着牺牲环境,而是可以与可持续发展相辅相成。
和来自拉美各国的记者朋友们交流时,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中国远比想象中更亲近、更真实。以前在我们的报道或印象里,中国是一个遥远而庞大的“东方巨人”;而当我们亲身走近后,发现这里的发展路径、社会治理和文化智慧,其实都能给我们提供借鉴。中国不再只是新闻里的抽象符号,而是一个鲜活的、值得学习的现实榜样。
未来,如果再有机会,我希望能更深入地走进中国,了解中国在科技、教育、政治和社会领域的经验。作为一名传媒工作者,我觉得有责任把这些故事真实地讲述出去,让更多人理解一个立体的中国。这样的交流不仅能拉近厄中两国的距离,也能帮助我们的国家找到新的发展启示。
中国之行让我看见了现代化的另一种可能:既有钢筋水泥的挺拔,也有文化传统的温润;既有高速发展的奇迹,也有民生福祉的保障。中国让我明白,进步从来不是偶然的馈赠,而是一个国家、一代代人长期奋斗与坚守的结果。
这段经历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它让我更加相信,无论我们身处何地,人类共有的情感与价值是相通的:家庭的温暖、友情的真挚、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正是这些,把看似遥远的中国与我的故乡厄瓜多尔紧紧相连。
(作者是厄瓜多尔可持续世界基金会传播总监;人民网记者 谢佳宁译)
下一篇: “天涯共此时”广西中秋文艺演出在悉尼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