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北国春城,碧空如洗,引擎轰鸣。2025空军航空开放活动和长春航空展的启幕,不仅让这座北国春城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更以一场“航空+”的多元实践,为城市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航空展人潮涌动。人民网记者 马俊华摄
从人潮涌动的观展现场到全城联动的文旅盛宴,从尖端科技的集中展示到产业生态的加速集聚,这场蓝天盛会,早已超越“展览”本身,正以澎湃之力,重塑长春的城市形象与发展轨迹,成为撬动长春文旅消费、释放科技创新活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超级引擎”。
航空展引爆文旅消费新热潮
“上午看歼-20翱翔,傍晚逛新民大街航空主题街区,晚上到文化广场看无人机表演,全天都充满惊喜!”来自沈阳的游客刘女士带着孩子打卡长春多站后,忍不住在社交平台分享行程。航空展的热度,正以“全城联动”的姿态,点燃长春文旅消费的“烟火气”。
文化广场无人机表演。人民网记者 马俊华摄
作为长春航空展文旅嘉年华的主阵地,9月6日开园的蓝天公园早已成为“网红打卡地”。公园以5公里环线为基础,打造了“十里航迹路、百年航空史”主题游览线路,沿途融合绿地与航空元素设置打卡点,还布局了露营区、咖啡厅、亲子乐园等业态。据公园运营方介绍,开园至今每天都会迎来数以万计的市民游客前来打卡观光和游学。
航空展期间,长春巧妙打造“航展+文旅”融合模式,让这场“蓝天盛宴”成为全民共享的城市嘉年华。新民大街化身“流动的航空博物馆”,百年航空史主题展览、“吉林一号”卫星模型静态展示吸引市民驻足;夜幕下2025架无人机组成的“四时俱好是长春”光影秀点亮夜空;肆季南河岸线公园的水火箭比赛、航空主题沙滩电影;净月潭的“纸尖飞行梦”研学营;长影世纪城的“山海奇妙夜”航空盛会……50余项特色活动覆盖“吃住行游购娱”,实现“天天有活动、处处可体验”。
长春航空展纪念冰箱贴。人民网记者 马俊华摄
为让游客“玩得舒心”,长春做足服务文章,构建起“公交+摆渡+自驾”的立体出行体系:公共交通方面,在长春西站、迎宾路、长白路3个方向,8条公交线路每日承担14万人次运力,2条免费摆渡专线、40台摆渡专车打通“最后一公里”;机场、火车站、航展现场设立文旅服务驿站,发放《2025年长春航空展文旅畅玩手册》,提供“一站式攻略”;23类869款航空主题文创产品同步上线,“空军四剑客”战机模型、航空展纪念徽章成为游客“带走长春记忆”的热门选择。可游、可感、可消费的体验,也真正实现了“一日观展,多日畅玩”。
高新技术擎动空天产业新突破
“第一次这么近看歼-20,机身的细节太震撼了!”在航空展静态展区,市民王先生举着相机不停拍摄首次静态展示的“大国重器”,而1号馆长春航空文化展示中心的“吉林一号”卫星模型前,孩子们正围着讲解员追问“卫星如何拍地球”。航空展不仅是“视觉盛宴”,更是长春高新技术实力的“集中秀场”,从“天上的卫星”到“地上的无人机”,创新成果让人目不暇接。
歼-20首次静态展示。人民网记者 马俊华摄
作为“航空城”,长春的科技底气源于深厚的产业根基。长光卫星的“吉林一号”星座已是“明星选手”——117颗在轨卫星组成全球最大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网,覆盖国土资源监测、智慧城市建设等多个领域。“这些‘太空眼睛’不仅服务长春,还能为全球农业估产、森林防火提供数据支持。”长光卫星综合办公室主任张晓磊的介绍,让观众对“长春智造”充满自豪。
市民游客相聚蓝天盛会。人民网记者 马俊华摄
航空装备领域,长春企业同样交出亮眼答卷。长光博翔的双飞翼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从气动构型到飞控算法全自主研发,填补了我国工业无人机领域空白;亿航智能的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作为全球首款获民航局运营合格证的eVTOL产品,即将在净月潭开启试飞;通视光电的伺服稳定吊舱、翼启飞的无人机指挥系统,让观众直观感受“长春造”的硬核实力。
航空展上的飞行表演。人民网记者 马俊华摄
低空经济的“未来感”更让人大开眼界。全国首发的“紫东长空”低空经济大模型,在无人机冲突处理、规划最优飞行路径、突发事件管理决策等多个领域提供精准服务;3号馆内的“净月号”太空战舰科幻感拉满,作为“中国机甲宇宙”的首次亮相,不仅吸引游客打卡,更推动国产科幻IP全产业链发展。
“航空展不仅是展示窗口,更是技术交流与产业合作的平台。”在2025年长春航空展新闻发布会上,长春市副市长鲁月表示,以航展为纽带,长春正推动航空技术与人工智能、新材料、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为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新赛道注入动能。
“航空引擎”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航空展的辐射效应,远不止于短暂的客流与消费。随着长春国际航空博览城的全面启用,一场更深层次的产城融合实践正在西部土地上演。
“过去的生活环境和现在比差太多了,这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民丰村生活了50多年的刘大姐道出了航空展对长春城市发展的深刻改变。长春国际航空博览城的建设,不仅让航空展从“每两年5天的盛会”变为“全年无休的日常”,更推动城市西部实现“蝶变”,构建起“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惠民”的新格局。
作为长春“西部新增长极”,航博城以“一展一园一区”为骨架,将会展功能、生态公园与低空经济产业区有机串联。260万平方米的规划版图里,藏着产业发展的大文章。其中,低空经济产业集聚区已预留33万平方米用地,推进低空飞行器中试基地、无人机维保中心建设,涵盖飞行器制造、运营服务全产业链;航空文化展示中心作为永久展馆,未来将常态举办展览、研学活动,打造“永不落幕的航空展”,持续带动航空装备制造、文旅文创等产业发展。
产业集聚的同时,城市基础设施也在“提档升级”。长春航空文化展示中心8个月竣工,12条配套道路6个月实现通车,75万平方米的蓝天公园5个月建成;周边医疗、教育资源同步规划,多条公交线路优化调整,拉近西部区域与市中心的时空距离。长春国际航空博览城专班办公室负责人伏圣兴介绍,航博城建设就带动50多个部门协同发力,召开120余次专题会议,创造了“长春速度”。
航博城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让市民在城市发展中感受到获得感、幸福感,实现“城市发展”与“百姓幸福”的同频共振。
当战鹰呼啸掠过长春的蓝天,当游客在新民大街的星空下驻足赞叹,当孩子们在科普馆里种下航天梦想——航空展已超越一场展览的范畴,成为长春城市转型的生动注脚。
当“航空+”的理念融入城市血脉,长春正以蓝天为卷、以创新为笔,让“航空城”之名从历史荣光走向现实实践,让科技、产业与人文在北国黑土地上深度交融。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