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冀南银行发行的拾圆钞票。 |
在河北博物院“山河永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革命文物展”中,冀南银行系列文物引人瞩目,它们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敌后抗日根据地金融战线的壮阔征程。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冀南银行,以“发展生产、经济斗争”为历史使命,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筑起坚实的金融长城,被誉为“新中国的金融摇篮”。
1938年,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击侵华日军的主战场。日军对根据地实施了严密的经济封锁和金融掠夺,滥发伪币、强推“军用票”,国民政府则停发八路军、新四军的军饷供给。在这样的危局下,创建根据地自己的银行、发行本位货币,成为关乎抗战生死存亡的战略抉择。
1939年10月,冀南银行在河北南宫和山西黎城同时成立,首任行长为高捷成,太行、冀南同时宣布营业发行冀南币,逐步形成横跨太行、太岳、冀南三大战略区的金融网络。银行初创时条件极为简陋,工作人员没有固定场所,就以民房为营;缺少印制票币的设备和材料,采取就地取材、以土代洋和“取之于敌、虎穴取材”的办法克服困难。
冀南银行从诞生之日起就与抗战命运紧密相连。银行干部职工大多是久经战火考验的革命战士,他们怀揣“抗战救国”的信念,将银行建设视为抗日斗争的重要战场。在硝烟弥漫、险象环生的战争年代,冀南银行的革命先辈们昼伏夜行,随军辗转,账款物资常由马驮运输,战况紧急时则背负挎包随身携带,因此冀南银行被赞誉为“马背银行”“挎包银行”。1943年5月14日,高捷成在河北内邱遭遇日寇,在突围中为解救战友、保护银行机密文件而壮烈牺牲。这些饱经沧桑的文物,正是冀南银行的革命先辈们不畏艰险、不惧牺牲、服务人民、坚持抗战的生动历史写照。
作为太行、太岳、冀南三大战略区的本位货币,冀南币的发行流通绝非简单的金融行为,而是一场关乎根据地经济主权的“货币战争”。
冀南银行以大量战略物资为准备金,依据掌握的根据地粮食、棉花(布)、食油等物资灵活调节物价,巩固冀南币发行信用。针对日寇“以战养战”的掠夺政策,冀南银行坚决打击伪币和法币投机,通过大力宣传、建立冀南币识别所、组织经济游击队、禁止使用日伪币和肃清各类杂钞等斗争,打击了日伪的货币政策,抑制了土票杂钞,扩大了冀南币的流通范围,使根据地的金融市场趋向稳定和统一。抗战时期,冀南银行以近半数的发行额用来保障根据地军民的财政、军政经费,强化了对敌经济斗争,给了根据地建设以有力的保障。
1945年抗战胜利后,冀南银行的使命不断拓展。解放战争时期,冀南币的流通范围扩大到整个华北解放区,成为华北地区的法定本位货币。1948年10月1日,冀南银行与晋察冀边区银行合并组建华北银行;1948年12月1日,以华北银行为基础,合并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在河北省石家庄市组建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发行第一套人民币。第一套人民币伍圆券印钞石版是河北博物院收藏的国家一级文物,是中国人民银行首次发行人民币时使用的印刷母版实物,印证了石印技术在中国现代货币制造中最后应用阶段的史实。
从冀南币到人民币,从冀南银行到中国人民银行,红色金融事业在战火中孕育、在奋斗中成长,冀南银行作为“新中国金融摇篮”的历史地位,被永远镌刻在中国革命史册上。当年冀南银行和中国人民银行的系列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新时代中华儿女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初心使命的精神源泉。
(作者单位:河北博物院)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18日 08 版)
上一篇:2025年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