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江苏自然资源资产家底已全面摸清
9月29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了《江苏省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情况报告》。报告显示,江苏自然资源资产家底已全面摸清,产权主体和权利义务也已明晰到位。全省耕地总量稳定增长,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耕地保护目标任务。
通过持续开展各类自然资源的调查监测工作,全省自然资源资产家底已全面摸清。截至2024年末,全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35种,其中查明资源储量的78种,查明资源储量矿区499个;海域面积3.75万平方公里、海岛25个、岸线长度954公里;湿地保护率49.1%,现有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地1处、国际重要湿地3处、国家湿地公园28处;水资源总量496.3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资源量132.1亿立方米。
2015年以来,江苏建立了涵盖土地资源、海洋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和自然保护地等在内的不动产和自然资源确权登记体系,累计颁发不动产权证书4286万本、登记证明2440万份;同时通过推进水流、自然保护地、湿地、无居民海岛等自然资源确权登记试点,完成1487个自然资源重点区域的确权登记工作,给绿水青山上了“户口”。通过不断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体系,全民所有、集体所有等产权主体和权利义务更加明晰到位。
江苏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严格按照国家下达的约束性指标划定耕地保护红线,并实施严格保护。为强化耕地保护激励,省级已连续8年将8.04亿奖励资金投向耕地保护“最前线”,确保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数量不减、质量提升、生态改善、布局优化,圆满完成国家下达的保护任务。
江苏还将自然保护地、重要湖泊、重要湿地、水源保护区等生态功能极重要、生态极敏感脆弱区域统筹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保护。全省划定陆海生态保护红线1.82万平方公里。与此同时,通过系统治理,全省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显著。以湿地为例,“十四五”以来全省修复湿地17.2万亩。在全国首批开展省级重要湿地生态保护补偿,实现重要湿地生态补偿从无到有“零的突破”,累计对超560万亩省级重要湿地补偿1.46亿元。
在强化保护的基础上,江苏注重向资源“存量”要发展“增量”,自然资源利用质效明显提升。通过实行“要素跟着项目走、新增跟着盘活走、分配跟着效率走”,各级各类重大项目实现应保尽保。通过创新土地要素配置方式,支持土地混合利用和用途合理转换,“十四五”以来,全省实施低效用地再开发90万亩,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建设用地占用面积下降率达22%,实现以较少资源占用支撑更多优质发展增量。(陈月飞)
来源:交汇点新闻
下一篇:一图读懂|1—8月江苏经济成绩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