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以“构建绿色产业生态 共创零碳园区未来”为主题的2025零碳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洪堡零碳论坛在山东威海举行。洪堡零碳论坛主席、中国国际碳中和经济研究院院长蒋庆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中国零碳园区正处于“政策落地、实操推进”的关键阶段,在政策支持与技术创新的双重驱动下稳步发展,但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需通过系统性路径破解难题,未来有望形成 “东西部相互引领,各类园区梯次跟进”的发展格局,为全球零碳转型贡献中国方案。
零碳园区是指通过规划、设计、技术、管理等方式,使园区内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降至“近零”水平,并具备进一步达到“净零”条件的园区。
“从政策演进与实践进展来看,我国园区零碳发展经历了‘早期探索—孕育发展—重点推进’的阶段性演进过程。”蒋庆哲向记者表示,在国家层面先后推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园、低碳、绿色工业园区及绿色产业示范基地等多类试点,进而从“小切口”协同降碳减污,到系统治理全面铺开。
关键政策节点的密集落地,标志着这一阶段的到来: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园区”,2025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2025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等三部门印发《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为零碳园区建设绘制出一幅清晰的“路线图”。
“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零碳园区建设虽取得初步进展,实操过程中仍面临六大核心挑战。”蒋庆哲坦言,具体包括制度性障碍待破除、零碳产品配套政策滞后、投融资渠道覆盖面有限、市场化路径不清晰、评价标准不统一、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应用受限,这些问题需通过系统性策略逐一破解,才能保障零碳园区建设顺利推进。
针对上述挑战,蒋庆哲提出六点建议:一是破解制度堵点,操作中推行“横向协调、纵向规范”,探索零碳项目“一个窗口”审批制度;二是聚焦零碳产品核心,支持电动汽车、锂电池等关键装备发展,提升绿色供给能力;三是完善评价标准,将碳排放强度、能源效率、绿色技术应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等纳入核心指标;四是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五是探索市场化路径,构建“动态碳资产池”,创新“碳收益预售+远期合约+碳期权”机制;六是加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因地制宜发展绿电直连、氢电耦合开发等模式。
“零碳园区的发展唯有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才能为零碳园区的科学规划、高效运营以及持续创新筑牢核心支撑。”蒋庆哲说,三届洪堡零碳国际论坛通过深入研讨,既总结出“三端发力、五大抓手”、“全生命周期碳管理”等系统理论,又汇集了鄂尔多斯“风光氢储一体化”模式、威海“能碳大数据平台”、德国EREF园区、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产业共生”模式以及新加坡榜鹅数码园区的智慧能碳管理经验等中外鲜活案例,为零碳园区的科学规划、高效运营以及持续创新提供了理论和实现支撑。同时,论坛发布的《零碳园区—通向零碳未来的油气实践》、《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蓝皮书》、《中国光伏产业发展报告蓝皮书》以及《中国油气产业发展分析报告蓝皮书》等权威报告,为行业发展提供数据支撑与决策参考,并致力于推动建立统一、规范的零碳园区标准体系,以利于模式的复制推广和国际互认。
在蒋庆哲看来,零碳园区建设的核心在于探索一种可复制、可推广的区域低碳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不仅有助于推动区域层面的低碳发展,为全国范围的“双碳”目标实现提供有效支撑,同时也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有助于推动国际气候议程中的多边合作。他以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为例表示,作为全球首个大规模零碳产业园,该园区依托“风光氢储一体化”模式,围绕电池产业链搭建增量配电网,实现高比例绿电直供:满负荷运行时绿电占比已超50%,计划2025年提升80%,为高耗能园区绿色转型提供了极具参考性的实践路径。
展望未来,蒋庆哲分析认为,中国零碳园区将形成“东西部相互引领,各类园区梯次跟进”的发展格局,整体呈现“稳步加速、差异协同”的态势。未来3-5年,重点试点园区将完成从“近零碳”向“零碳”的关键跨越;未来10年内,传统高耗能园区也将通过系统化改造实现零碳目标。
“零碳园区正成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载体之一,不仅推动中国绿色发展迈向新台阶,还将为全球园区的低碳转型贡献‘中国方案’”。蒋庆哲总结道,尤其是在“差异化减排路径”“多主体协同治理”“商业模式创新”等关键领域,将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中国经济网记者杨秀峰)
(责任编辑:李冬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