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红色血脉 谱写气象华章

[field:title/]
用于2-3-4-5G网络的伪基站设备,我司拥有22年专业定制生产全球短信基站的生产厂家,可按需定制,满足各行各业的活动营销需求,目前已合作马来西亚、泰国、越南、菲律宾、柬埔寨、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阿联酋、巴西、非洲等30余国家,一次购买,即可享短信终身免费服务。本产品不出售中国大陆地区!!!

  • 2運營商全頻覆蓋
  • 1300W高功率主機
  • 隱藏式鯊魚鰭天線
  • 24/7科技線上支持
  • 大容量戶車載電池
  • 3000W高功率逆變器
  • 雙清包稅包郵跨國配送
  • 三方工作安排
  • 支持任意国家短信代發測試

  1945年,人民气象事业在陕西延安凤凰山下启航。回顾波澜壮阔的80年,每一步都凝聚着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关怀。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气象事业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气象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80年来,一代代气象工作者传承红色基因,走出了一条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气象事业发展之路,人民气象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

  人民气象事业的80年,是坚守初心使命的80年

  人民气象事业诞生于战火之中,为保障抗日战争胜利、人民解放而战斗。自那时起,“坚定不移跟党走”便深深铭刻在气象事业的基因里。进入新时代,广大气象工作者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时刻把人民的安危福祉放在心中、担在肩上,坚持趋利避害并举,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上步履坚定。一方面,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集智聚力、协同联动应对2023年华北极端暴雨、2024年“摩羯”超强台风等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助力抗震救灾、森林草原灭火等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由“十二五”年均约1300人下降到近五年年均800人以下,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0.6%下降到0.3%。气象防灾减灾实践经验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凝练形成了全民早期预警中国品牌“妈祖”,相关产品已在蒙古国、巴基斯坦、吉布提、所罗门群岛等国落地应用,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和肯定,为服务全球防灾减灾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另一方面,气象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从服务军事、国防、农业等领域,逐步拓展到能源、交通、金融、文旅、健康等国民经济70余个行业大类,深度融入现代化经济体系。无论是服务老百姓日常生活需求,还是保障重大基础设施和工程安全,或是助力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实现,气象“一日不可或缺”地支撑保障千行百业、国计民生。如今,气象服务已成为覆盖面最广、满意度最高的基本公共服务之一。

  实践证明,服务国家、服务人民,是人民气象事业发展的立业之本,是一代代气象工作者永远不变的初心使命。新征程上,我们将牢记“人民气象为人民”,聚焦守护生命安全,加快推进新一代短临预警业务体系建设,持续健全递进式服务、高级别预警“叫应”和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等机制,联合多部门提升全社会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风险的韧性。聚焦服务生产发展,更好发挥气象生产要素价值,围绕农业强国、交通强国、海洋强国等重大战略,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低空经济等新质生产力发展,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相衔接的综合气象保障体系。聚焦促进生活富裕,全方位融入乡村全面振兴和城市工作中,持续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开发更多个性化、定制化气象服务产品,不断优化人民美好生活气象服务供给。聚焦保障生态良好,持续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加强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推进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型人工增雨(雪)作业,提升风能、太阳能预报质效,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人民气象事业的80年,是坚定不移推进现代化建设的80年

  作为服务保障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气象预报对生产生活的先导作用日益彰显,人民气象事业始终把现代化建设作为工作主线。80年来,多个规划和气象发展纲要从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上引领了气象现代化发展,推动我国气象综合实力跃居世界前列。进入新时代,广大气象工作者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坚持开拓创新、精益求精,深入攻坚应对极端天气、适应气候变化的监测预报预警“实战能力”,全球气象服务的步伐不断加快。围绕监测精密,建成布局科学、综合立体的气象观测体系,全国气象灾害监测率超过80%;风云气象卫星整体水平稳居世界前列,为133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842部天气雷达形成世界最大天气雷达监测网;基于北斗卫星的“三段式”气象探空模式实现国际领先。围绕预报精准,开展芯片级核心技术数值预报系统自主研发,预报能力和水平与国际主要业务模式水平相当;搭建满足不同时效要求的无缝隙预报预测业务技术体系,可提前3天至7天预报区域性暴雨、高温、寒潮过程,24小时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台风24小时路径预报平均误差62公里,稳居全球前列。围绕服务精细,新一代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快速发布17个行业82种预警信息,手机“闪信”强制提醒技术覆盖全国各地;积极打造地球系统大数据平台,初步构建了数字孪生大气,面向丰富场景的气象服务不断迈向分众化、专业化、数智化。

  实践证明,气象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是人民气象事业的兴业之路,是坚持不懈的中心任务。新征程上,我们将进一步聚力攻坚重大核心关键技术,加强有组织科技攻关,建立气象科技任务统筹部署、跨部门跨行业联合攻关机制,加快推动国家科技重点专项立项实施,持续提高数值预报“气象芯片”水平,推进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科技与气象深度融合应用。我们将进一步提升基础业务能力,坚持共谋共建共享共治,依托重大工程提升气象设施建设水平,研发新一代风云气象卫星、天气雷达及各类新型气象观测设备,加快推进基于气象的地球系统数据平台建设,努力开发更多的自主可控数据产品,组织实施好跨部门多源异构数据的汇聚共享、开发利用、有序流通和安全可控。我们将进一步强化高水平人才支撑,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推动气象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加快人才高地建设,不断提高气象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人民气象事业的80年,是薪火相传砥砺奋进的80年

  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广大气象工作者始终以建设国家、服务社会、造福人民为己任,胸怀天下、坚韧不拔、接续奋斗,在红色血脉的传承和滋养下,孕育形成了历久弥新的气象优良传统和作风。进入新时代,广大气象工作者心系“国之大者”,把个人价值追求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把气象现代化建设融入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为气象高质量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气象工作者深知,必须尽百分之百的努力,让天气预报更加准确。为此,国省市县四级气象部门实行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昼夜轮转、全年无休;广大科研业务人员瞄准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潜心钻研、勇攀高峰;近万名基层职工常年坚守在高山、海岛、荒漠、极地甚至是“生命禁区”的艰苦台站,恪尽职守、默默奉献。气象工作者铭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人民气象事业自参与保障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而起步,而今一大批气象工作者,或是在世界气象组织(WMO)以及包括世界气象中心(北京)在内的27个全球和区域专业气象中心参与全球气象治理,或是参加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全球气候变化科学评估,或是远赴海外从事建站支撑、技术支持、服务支援等工作。在火热的实践中,两院院士、国家级人才工程入选者、国际气象组织奖获得者等顶尖人才,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大国工匠、国家卓越工程师、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等一大批先进个人和集体不断涌现。

  实践证明,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攻坚克难的制胜法宝,是人民气象事业传承发展的精神支撑。新征程上,我们将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养分,在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实践中锤炼品格,发扬“忠诚为民、精准及时、创新奉献”的气象优良传统,树牢“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政绩观和“有为才有位、有位更须有为”的事业观,培养造就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视野开阔、作风优良的气象队伍,积极参与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坚决扛起加快建成气象强国的时代使命。

  抚今追昔,气象万千;继往开来,万象更新。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传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瞄准国际一流,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气象力量,谱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气象新篇章!

  (作者为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

  《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12日 12 版)



上一篇: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创新创造活跃

下一篇:培育消费新场景 激发消费新活力(人民眼·提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