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同质化竞争 拓展高附加值市场
宁晋线缆挺进深海
近日,宁晋县亚星线缆集团有限公司员工在高压线缆生产车间巡检。 本报记者 赵永辉摄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邢台市宁晋县贾家口镇的亚星线缆集团有限公司,一座高145米的立式生产塔引人注目。“这是投资1.1亿元建设的钢结构立塔,内部设有海底电缆生产线,待设备调试完成后,带有测温单元的海底超高压电缆即可量产。”公司技术总监徐文栓说。
亚星线缆集团有限公司是宁晋电线电缆行业的头部企业,主要生产550kV及以下超高压、高压、中压、低压电力电缆,以及聚氯乙烯绝缘电力电缆、铝合金电缆等陆缆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力、交通、建筑等领域。
一家陆缆生产企业,缘何转身挺进深海?
“近年来,深海资源开发、海上风电、海洋工程装备等产业蓬勃发展,对高端深海电缆的需求持续增加。”在电缆行业拼搏30多年的亚星线缆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京信意识到,这是企业突破同质化竞争、拓展高附加值市场的重要突破口。
相比于陆地电缆,海底电缆科技含量更高、制作工艺更复杂。“一根海底电缆动辄长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要想实现连续生产、一次性装盘,首先要找到最适合的生产方式和设备。”徐文栓介绍,立塔可以把原本平着走的生产线直立起来,最大限度保障电缆在生产过程中的稳定性,降低其绝缘偏心度,确保产品性能更优。
去年3月,立式生产塔开工建设。得益于多年的资金和技术积累,企业克服了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等难题,仅用11个月就完成了项目建设,比常规建设周期提前近一年。
解决生产难题只是第一步。海洋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海底电缆铺设后一旦出现故障,如何快速精准定位是行业公认难题。
李京信告诉记者,过去通过短路电阻等技术手段,确定故障位置经常需要一周以上时间。如果搭载测温单元,不仅检测时间可缩短一半左右,故障位置也能更精准反馈,可极大提升检修效率。“为争取弯道超车的机会,我们将目光投向了带有测温单元的海底超高压电缆。”李京信说。
为确保在海底平稳作业,测温单元必须兼具高阻水、耐高压、耐腐蚀等特性,选材至关重要。“当时,我们从10余种材料中选定了聚乙烯,但在提升其柔韧性和耐化学性方面始终难以突破。”徐文栓还记得,他们在聚乙烯中尝试添加2种微量元素,为找到最佳配比,研发团队与河南工学院等高校联合攻关,经过数百次测试对比,终于攻克了聚乙烯材料的改性关。
“经过专业检测,我们自主研发的海底超高压电缆,可及时精准反馈电缆运行温度和发热点位置,其中,温度误差为0.2摄氏度,位置误差小于1米,这些指标都优于同类产品。”徐文栓自豪地说。
技术创新永无止境,李京信愈发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宁晋的海缆产业起步晚,研发人才和生产人才都很短缺。就拿操作海缆生产设备来说,从陆缆生产线上转型过来的员工,至少需要6个月才能熟练掌握相关技术,新入职员工的培训期更长。”
针对企业面临的人才痛点,当地政府及时出手。在宁晋县东北部,总投资19.5亿元的产教融合示范基地正加紧建设。“我们将在这里布局电线电缆产业学院等6所学校,仅包括海底电缆在内的新能源电线电缆专业,每年就可输出近千名技能人才,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宁晋县电线电缆研究院院长李娟说。
以技术创新为引领,宁晋线缆产业集群向新而行、向高跃升,一批新产品加速涌现。天环线缆集团生产的防水型铝合金电缆,实现了导电与防水性能融合;邢台鑫晖铜业特种线材有限公司研制的铜铬锆合金接触网导线,解决了高铁导线在高速运行时强度与导电性难以兼顾的难题……据介绍,今年上半年,宁晋线缆产业营收达349.18亿元,同比增长20.7%。(记者刘冰洋)
上一篇:品一品大运河畔的地标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