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南通五山及沿江地区。许丛军摄
从江苏南通市崇川区临江社区到长江边,只有不到五百米的距离,居民们早已把这片江景当成了自己的“后花园”。9月25日清晨,69岁的吴湛像往常一样踱到江边散步,抬眼便是五山叠翠,低头就见江波粼粼。
在吴湛的记忆里,十年前的江边却是另一番模样。“2013年前后,江边工厂林立、码头喧嚣,粉尘裹着异味飘得满街都是。”吴湛摆摆手,语气里满是无奈,“早上晾的白衬衫,傍晚收时总是灰蒙蒙的,家里窗户根本不敢开。”
变化始于2016年。随着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落地,南通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向沿江污染开刀,将五山及沿江地区生态修复作为突破口,整体搬迁码头,关停散乱污企业,一寸寸修复长江岸线。
“累计关停企业203家,清理小杂船162条,拆除违建6.5万平方米,腾出并修复岸线12公里,还新增了6平方公里森林……”算起这笔“生态账”,狼山旅游度假区管理办公室党政工作局局长胡志刚如数家珍。
市民在南通五山国家森林公园赏花。人民网记者 俞杨摄
曾经轰鸣的工业码头,变成了草木繁盛的“城市客厅”;曾经浑浊的江滩,成为市民休憩的生态绿地。吴湛看着家门口的江景一天天变美,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近五年,南通生态修复脚步更实:430公里沿江生态廊道全线贯通,车行有景、骑行有风、漫步有荫,“临江”真正变成了“亲江”。
如今,吴湛的生活多了不少“时髦事”:早上沿廊道散步,晚上坐江边看夕阳;周末再去滨江体育公园“苏超第二现场”,同年轻人一起为球赛欢呼,“江风一吹,好不惬意!”
不远处,今年新开放的南通长江体育公园(足球片区)成了“网红打卡地”——因紧邻长江、视野开阔,这里又被称作“长江最美足球场”。运动爱好者在此奔跑,江景与活力碰撞,成了江岸一道风景线。
南通拥有166公里长江干流岸线。这里既是江面最宽的航段,也是长江在江苏奔流入海的最后一道生态屏障。守护这道屏障,既要让岸线变“绿”,也要让江水“活”起来。
2021年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全面启动前,南通已提前行动:2019年底,全市191艘渔船、368名渔民全部退捕,转产、安置、社保政策同步落地,让渔民“退得出、稳得住”。
上岸渔民的渔网有了新用处。人民网记者 俞杨摄
主城区天生港镇三八新村,60%以上的居民是退捕渔民。77岁的张祖发出身三代捕鱼世家,如今他把渔网“织”出新用处:闲时将旧渔网改成手提袋,买菜、装水果方便又环保;还把渔网织进邻居院子,晾衣杆下的渔网成了“挂钩架”,不经意间成了小区里的一道别致风景。
更让他骄傲的是他发起成立的“红帆志愿护江队”,“以前靠江吃饭,现在得靠江护江。” 他邀请退捕渔民加入,每天沿江岸巡逻,宣传禁渔政策、清理江面垃圾。这支“护江队”成了长江生态的守护者,2021年张祖发还被中央政法委评为“平安卫士”。
和张祖发一样,不少渔民都在转型中找到了新生活:同是三代捕鱼人的徐金发,退捕后成为居委会社工,每天为居民排忧解难;年近六旬的“船老大”朱美兰,组建了一支“渔娘旗袍队”,队员们经常穿着旗袍走秀,参加各类比赛,屡屡获奖的她成了社区里的“文化网红”。
从“工业锈带”到“生态廊道”,从“靠江吃江”到“靠江护江”,南通用一场场“蝶变”,守住了长江在江苏入海的最后一道生态屏障,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答卷。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