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中国 | “快当”!听,长白山“参”音回响

[field:title/]
用于2-3-4-5G网络的伪基站设备,我司拥有22年专业定制生产全球短信基站的生产厂家,可按需定制,满足各行各业的活动营销需求,目前已合作马来西亚、泰国、越南、菲律宾、柬埔寨、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阿联酋、巴西、非洲等30余国家,一次购买,即可享短信终身免费服务。本产品不出售中国大陆地区!!!

“棒槌——”

“什么货?”

“五匹叶!”

“快当!快当!”

响亮的一问一答在山间回荡。这是长白山“放山人”特有的“行话”。在吉林省通化市柳河县云岭野山参保护区,记者跟随“参把头”孙良珠,亲身体验了长白山的“放山”文化。“长白山人将人参称作‘棒槌’,进山采挖人参则称为‘放山’。”孙良珠说,放山人发现野山参后要喊“棒槌”,这叫“喊山”;其他放山人听到后要回应,叫“接山”。当发现者回答“五匹叶”时,大伙儿会齐声高喊“快当、快当”,这叫“贺山”。“快当”一词源自满语,含有顺利、吉利和祝贺之意。

喊山仪式结束后,孙良珠将一路上山时始终握在手中的“索宝棍”立在旁边。“抬参的时候,‘索宝棍’绝不能放倒。”他指着这根挂有葫芦和铜钱的棍子向记者介绍,“别小看这根棍子,它的用处可大着呢。”放山人拿着“索宝棍”上山寻宝,既可用它拨开草丛寻找人参,累了能拄着休息,遇到野兽时还能充当防身武器。“索宝棍”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叫棍。采参把头通过用它敲击树干向同伴传递信号:敲一下表示原地休息,两下表示开饭,三下则意味着有人受伤、需要协助送医。

随后,孙良珠从背包中取出一个红布包,摊开在地上。“这些都是我抬参的工具,有快当剪子、快当锯、鹿角快当签子……一共九件,得是单数,图个吉祥。放山人讲究‘单数去,双数回’——因为他们将人参也视作人,采到人参,人就成双了。”孙良珠边说,边取出一根两头拴着铜钱的红绳,系在人参的主茎上。“这叫‘索宝绳’。相传人参有灵性,会满山跑,用它就能把人参‘锁’住。”接着,他在人参植株两侧各插上一根树枝,“这叫‘搭梁’,是为了防止抬参时参茎折断、伤到参芦。”完成这些步骤后,孙良珠跪地叩拜山神老把头,以表达感谢之情。

接下来,孙良珠双膝跪地,俯身用小铁锹拨开人参周围的杂草和树叶,再用快当剪子清理周边的杂草。地面清理完毕后,他小心翼翼地用鹿角快当签子剔除人参周围的泥土,判断参体的走向,并细致地清理每一根参须。快当签子由鹿角或鹿骨制成,坚硬光滑、不吸水、不霉变,不易损伤人参。

“抬参需要极大的耐心,就像发掘古董一样,必须保证每一根须根完好无损。哪怕挖断一根参须,都卖不上好价钱。”孙良珠一边挖掘一边解释。经过细致清理,人参的根须逐渐显露。他一手扶住人参的茎,一手托住根须,缓缓向上“抬”。最终,一株完整而充满灵性的野山参呈现在记者眼前。孙良珠仔细端详刚出土的人参,说道:“人参要看芦和碗,通常一个芦碗代表一年。这应该是一株二十一岁的参。”

抬参,不仅仅是从土中挖取一株植物,更是对大自然的馈赠表达敬畏,也是对传统人参文化的传承。在现代社会,尽管采参方式已有所演变,但这些古老的习俗仍在民间延续,成为我们回望历史、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一扇窗口。(赵瞳、邱茜)

点击进入专题



上一篇:人民日报关注吉林:守护红豆杉 让古树常青

下一篇:我国探索建立黄淮地区、东北地区粮食生产技术